2012年6月30日星期六

何玉琼师尊乩文一篇


德不行   责何从   莫道天理悖仁风
空雷雨   雨濛濛   有心无劳劳何功
育教树   培德风   东奔西走长征鸿
何时臻   庆圆融   酉鸡报晓春日红
                                      何玉琼师尊

摘自1979年吉礁济阳阁刊物《济阳德讯》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道济师尊乩示掌生应持有的态度乩文一篇

柳鸾之奠 以昭神道渡世 无微不至 无偏袒以循然 
所以掌生 既邀慧宠 佈神透意 以资质用
皆求忠实恬静
方得神妙之功也
受之责守严正
不著浮名 不争虚利 端筹衣食
闲则修身养性
蓄慧存神 练达自如 不用权谋
以大公为本职 以渡世为其念
涵濡意志 格行有规 研参玄理 究探天衷
省思定检 明徹是非 知所后先 至德无门
唯心是户 乩沙虽承恩邀 德理不离本质

(济阳阁乩文)正掌:林成敦

“圆融”在德教的意义


“圆融”在德教的意义

德社师尊常在乩文中, 提及圆融二字. 那什么叫着圆融呢 ? 简单的说 , 圆融其意即是融会贯通, 圆满完美, 不执极端及吉瑞呈祥等.


德教圆融的意义, 最接近道教, 因道教向来提倡圆融和谐. 道教王重阳祖师谓 “释道从来是一家, 两般形貌理无差, 儒门释户道相通, 三教从来一祖风.” 吕纯阳师尊说 : “德教纲领, 宏博精深. 肇于中原, 派衍古今, 历代编着繁多, 义理透详, 无非导人规矩, 维持正风.” 又曰 “他日觉行圆满, 接引瀛蓬, 或证西方, 各得其所. 何况五教一统, 殊途同归.”


德社师尊再三劝诫众门徒, 要尊敬自家的教门, 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 绝不容许互相攻击与毁谤. 吕祖说: “圆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众德子, 不可不明. 我们在凡间, 对任何贫富者, 都该持相同平等观点与态度, 德教的观点是, 不论有钱无钱, 只要你拥有 “德缘” 就是德门兄弟姐妹. 


在遍布全世界德教的大家庭, 我们更加要提倡与推行 “圆融” 概念. 我们必须将容忍与包含的心量, 在 “行德” 基础上, 延伸至无限大. 当然, 在圆融过程中, 我们并不失去或乖离德教的宗旨和原则.圆融最大的好处,是减少许多无谓的纠纷与争执, 不因小事或误会引冲突, 更不会因观点不同而争论不休. 在德教日常生活中或在执行阁务时, 圆融的方式是极其重要的. 各阁的领导人或职委该明白, 自己的意见虽重要, 也该尊重别人的看法与观点, 尽可能在会议上 “圆而融之” 千万不要一锤定音, 变成一言堂. 


在论及德门人际关系, 圆融更是 “润滑剂”. 因有所商量, 凡事都留有余地, 而事到尽头总会给人转弯处. 那么在执行任务时, 就可达致 “面面俱圆” 之效. 有句话说  “心存慈悲, 常念他人生存不易, 就圆融了.”


“ 以出世之心处万事, 以入世之态待万物” , 我们以出世之心去处理任何事, 就会显得不计较名利, 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 同样的, 以入世的心去对待万物, 我们就会慎重行事, 不浪费任何难得之资源. 换句话说, 只要我们不盛气凌人, 不彰显自己, 不卑不亢, 刚柔并济, 也就圆融了. 其实, 圆融之道无所不在, 无理不通, 只有深晓圆融之妙, 那德教的明天将会是无阻无碍与无风无雨.

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

我们要如何修德?



我们要如何修德?
師聖莊子 


想要修德,首先要立德。德者有三,一是心德,二是身德,三是口德。


修习心德的人。心地善良,心存仁慈,心敬神明,尊重长老,孝敬父母,不妒忌贤者能人,心常反省错过,时时有助人之心。


修习身德的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品行端正;修持谨慎,不骄不傲,待人友善,中规中矩,凡事以身做则。


修习口德的人,言语温柔,不说人是非,不论人长短,不出怨言。言而有信,信而有行,常以圣语勸世,导人向善,戒除恶习,感化人心。


凡立志修德者,若能先立上述,心,身。口三德,再由立德而修道,勤行不辍,日后的功果,没有不达成的!


讀“我们如何修德”有感


我们身为德生,就要以学“德”为功课,而学“德”首先要对德有认识,确定学德的内容与方向(此如“立德”应以认识、确定作解),师尊要我们修德,从三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是心的“德”,第二是身的“德”,第三是口的“德”


修习“心德”的人是要落实以下的学习:心地善良,不存恶意;心存仁慈,时时刻刻心中要存爱心,付出爱心,不望回报;心敬神明,对神明畏敬,头上三尺有神明的监督,就不敢好话讲完坏事做尽;尊敬长老、长辈,老人年是一种福,不是每一个人有老的机会,對你老人年,应礼让,存尊敬之心;孝敬父母,父母给子女的爱是无以为报,要孝顺以敬,孝是百善之首;不嫉妒贤者能人,对於能干,有才华的人,不可存有妒忌之心,更不可存有害人之心,自己才能希贤希圣;心中經常反省错过,反省需要学习,任何时刻,总反省自己有否过失,而不是先去找别人的毛病;时时有助人之心,保持一颗善良的念头,对于幼小残弱,见到可以相助的,不忘伸手扶持,你有在公巴上让位妇老吗?以上这些就是修“心德”。


一切修行,先要从心做起,让心“正”了,就会逐渐表达到行为上,而行为上就假不来。师尊列下八项修“心德”的内容,就是修心的基础,每一项修行,又是彼此相关联,每一项都可以由浅到深,都是大学问,“心德”的修行,要用心,恒心,耐心,细心,每每在闲下来的时候便要自我检讨(反省),今天,我那一件事情做的不够,那一项工作做的不好?在行为上,那一点有欠缺?看以下的身,口,有如何的行为,便可得知。


修习“身德” :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礼多人不怪,以礼待人;品性端正,修持谨慎,行为上要有品格,不俗气,不低卑。在人前人後行止要端正,在独居时,也要端正,叫做独慎;不骄不傲,待人友善,在于不骄傲,不怠慢,尤其有财富,更要谦虚,随和,不可持財、持才傲物。中规矩,凡事以身作则,不可放纵任性,更不可放慾胡为,老是鬧情绪。进退有序,行止有度,要以身行来行教,来示范,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楷模,最具有说服力,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口德的修行:人最容易犯口德的错誤。不讲话,容易做到,它不算是修行,能讲正确的话,才是修行。信口开河,胡言乱语是普遍的现象。师尊如何教人修习口德:说话的语气和用词要温和柔顺,不要去说人是非,道人长短。古训有讲,“说人是非者,就是是非人” , 許多人就忘了这点,常去当个是非的人。不要口出怨言,人生不如意的事很多,要学习,遇到挫折,不要怨天尤人,人一叹息,一埋怨,自己就把自己擊跨了。讲话要有信用,不要信口开河,胡乱承诺,草率答应,结果做不到时,变成一个失信、无信的人;一次失信於人,就容易再次失信,结果成为一个不被信任的人;做人常要口出芬芳,甚么叫口出芬芳呢?就是讲话让人听了如沐春風,就算是在給人劝善劝改,也是不会教訓、恶言。师尊说,以圣人之言,劝世人修善,教化引向上向善(教育也);教人摒除恶习,坏事,环行,环思是最好的口德。


口德很重要,修习最难,许多人认为自己“我讲的对” !“我是好意的” !但是,言语上的用词,口气,甚至是态度,却令人吃不消,抗拒心生起,甚至反感,还觉得被骂,要让聽者的感觉是“好”的,講的话才会被接受,才是口德的圆满。


假如要修德的人,一定要先明白上述修德的内容,那么,心,身,三德,方能落实实践,之后,才去论修道。三德还要勤于修习,须臾不可忘记,时时刻刻记在心头,言行举止时时刻刻不可忘,日久修习,必然有功德成果,如此日用常行,一定能够修道成功

節錄泰京紫真閣乩文



節錄泰京紫真閣師尊降鸞引經據典鸞文與諸位分享,同德們若細味之,想必有一番領悟~!
----------------------------------------------------------------------------------------------

壬辰年三月十八日(公元二零一二年四月七日)
慶祝 吳夢吾師尊聖誕特鸞


善哉!生等共同來聼空空偈曰之可!
善哉!
  
祖寳訓勸世篇 德傳流聖業揚 卷勸人並警世
句著理義深長 心一讀能覺悟 曰如下啓昭彰
使有心至誠意 濟世間功無量 善不在於大小
蟲一只就它焉 類雖小但要救 人愛物實相然
人一物同一樣 花愛護有德焉 樹一株有生命
着愛護心可憐 有多少多少救 以為善如此然
作功德也如是 便是救濟惠澤沾 心至誠去救護
不得到功德焉 力隨己自己有 知如此曰真善
出自心片誠意 從自己作推長 是呂祖之寳訓
作勸人應精研 小不計時善作 由已上作主張


可。善哉!未知明乎?聼師解曰!
呂祖全書有云:‘
即救一昆蟲、愛一草木,隨力所為,便有無量之功德’!
此理真正!
救濟世間的功德並不在於大小,也不計算多少。只要出自一心片的至誠,即使是救護一只昆蟲,愛護一株樹木。只隨自己的量力作爲,便有得到無量的功德也!故明此理,為吾德生,為吾閣董,作善揚德當隨自力。但切要的是要有一片至誠之心!所以捐點款,切切勿誇又勿怨,有多少當作多少。勿計大小,勿管多少。若明此理,隨緣作爲,是也好吧!
今天空空暫借呂祖明文來闡釋德理,是願勸告諸生應知作善,不計大小,不在多少,知力而為,當為善子。數言已上,勉之、誡之可!


善哉!到甚麽地方隨力所為,到甚麽慶典隨緣所為,正是功德無量矣!



2012年6月12日星期二

匯集蔡文老師所寫十篇關於鸞的文章

匯集蔡文老師所寫十篇關於鸞的文章


(一)扶乩在古代廟觀


中國大陸卿雲觀石碑上記述,《天文志》云:「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郁郁繽紛,是謂鸞文,又謂天瑞之文。」鸞稱之謂「天瑞之文」,以乩靈稱之謂「人瑞之文」。《全真東么》云:「善繼善述,揮鸞書,降乩文,宣經講道。」


東華紫府碑上記述:昔黃帝觀揮鳳鸞書圖以為天文,乃有神仙之變化,救人無數。


大華山朝元洞記云:「天地之化功,其來尚矣,神仙駕『鸞』揮書天文,弘之化之,渡人竺苑。」


太元萬壽宮聖旨云:「夢鸞點文,其在神在。」


橋仙觀碑記:晉惠帝元康三年二月一日,彩雲連層,仙樂喧風,王、郭二真乃驂駕鸞揮書,苦疾者,飛符以救之,示修道者「修志於虛無」,鸞文對揮,共作壺中之客,擒文染翰,用貽終古之芳。


景龍觀碑銘: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庶其曉散靈音,鎮人入鸞之殿,夕騰仙韻,聾俗聽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悠鐫,其銘曰「紫宸御歷」,鸞鶴集寶,竭府收珍。..............繼續閱讀: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節錄泰京紫真閣乩文



節錄泰京紫真閣師尊降鸞引經據典鸞文與諸位分享,同德們若細味之,想必有一番領悟~!
---------------------------------------------------------

天運壬辰十五日(公元二零一日)(閣務鸞課)

善哉!正是:
君子曰理深長  子明示啓昭彰  著聖理警世子
云如下闡明章  在明亮之境地  中一切現自然
也不見暗中物  能看見黑暗焉  物大都是明處
中事體不看見  庸大道若得到  知隱在暗處焉
體一切才明察  在暗中如神仙  處能見明中物
也如此是聖賢  可看見事一切  性明心當如然
處事務當看得  心見性才是賢  點細微皆看見
理已上宜精研  是君子有明示  作道理義深長
道所行要懂得  由如上全詩篇

可。未知明乎?
聼師解曰!
関君子有云:‘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處暗者能見明中區事’。此理真正!
人處在明亮的地方,就看不見黑暗的任何一個事物。但處在黑暗的地方,當可以看見明亮處細小的事體。意思就是:得道的人要善於處於黑暗處才明察細微的事物也!故明此理,積善立徳是也如上。不揚名,不誇聲,善於處於暗處,當能明察一切!

今夕道濟暫借関君子幾句明言來闡釋德理,是願勸告諸生,勉汝等共同學之、記之可!
--------------------------------------------------------

天運壬辰廿九日(公元二零一十九日)(閣務鸞課)

善哉!哈哈!正是:
聖先師著明章  云如下寄詩篇  計艱難而壯志
是自己無志向  内飢餓我不怕  怕風波道推長
後不修道與德  怕這樣吾瘋顛  驚就是不渡世
壯志定為德揚  計辛勞或困苦  靜心靈化人間
是道濟的態度  作精神為志向  道之行吾如此
由已上宜精研

可。善哉!哈哈!未知明否?
哈哈!聼師補充來!
古曰:‘不怕肚不飽只怕氣不平’。此理真正!
聖賢不耽心忍飢受餓,就怕遇到不公平的事,致使自己的心頭氣不順。意思就是,物質待遇不好並不會對人造成太大的傷害,精神上的壓抑心靈上的創傷,才是不容易忽視的問題矣!所以為德揚教的人,應該明白已上大理,更欲理解師聖的心態。能知如上,代天行道,當得所望耳!

今夕道濟暫借古人幾句明文來闡釋德理,是願勸誡諸生,勉望汝等共同學之、記之可! 


高雄文化院與德教會-蔡文


高雄文化院與德教會- 蔡文
---------------------------------------------------------------------------------
德教奉祀五教教主,乃為「萬善歸德,五教同宗」,達到「普天皆化,世界大同」的境界,並希望「五教興德並揚,以德實踐,以範示人」,強調「德」為五教的根本。而文化院以「道」為宗旨,以「德」來落實於民間,發揚神德,強調五教平等、五教互惠互助、五教一體,希望能「基於道教,聯合五教,共創人間天堂」。此外,德教規定十章「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智」,作為會員的行為標準,則與本院的十大德義相同,故在性質及方向上頗相通。


不過最重要的是,文化院與德教皆同樣以「飛鸞教化世人」的方式,向全世界推廣「道德文化教育」。所謂「鸞」是古時一種像鳳凰的鳥,鸞平常不輕易開口鳴叫,但只要一開口,人們便認為是一種吉兆喜訊。而「鸞筆」是宗教界用來溝通神與人間的橋樑,由人持鸞筆寫字成句成文,可以表達眾神對人間的關懷。故透過神明的善意教導,可使眾生透析天地的原理、生命的奧妙;此種「天人合一」的方式,也使眾神易於協助人們解決生活難題。因此,鸞文是感動人們性靈的話語,讀到鸞文,等於聽到鸞音,只要我們聽得進去,做得出來,就一定受益無窮,也表示吉祥的日子即將到來。前面提到,本院鼓勵信眾至廟「聽神講道」,便是採取扶鸞的方式;亦即執鸞人在寧靜中,精神專注地承接神意,動筆轉達神意啟化眾生,教導世人行善積德。在此過程中,由於神佛胸懷慈悲,態度客觀,凡事講理,遇事非但不用神權強人所難,且以啟發引導的方法鼓勵人發揮潛能,超越神佛經典。


故研讀不同時空所扶的鸞文,可由多角度了解人生大道,一種普遍適用於眾生,不阻礙社會正常發展的真正大道。故以扶鸞作為教化的方式,是一種活知識的應用,不但可以因材施教,且可發揮適時應機的教化功能。而此種扶鸞式的教育,雖是一種方便法門,然對於扶筆的鸞生而言,基本上也需具有高度的涵養,才有可能完整表達神意。對於鸞門的學生而言,一篇大公無私、內容豐富的鸞文,亦須由人去細心體會並實踐出來,才真能感受到道理的珍貴、鸞理的奧妙。德教界對於扶鸞工作頗為虔誠,因為扶鸞可弘揚真理、教育眾生,協助人們破解迷惑、修養身心,更可指導宗務,達致圓融。故德教界皆喜把鸞文印成善書贈送各界,尤其泰國紫真閣更定期以中、泰文發行專書,而吉隆坡的濟仙閣也翻譯成英文版本。泰國紫真閣沈閣長曾回憶道,當初他也是對鸞書裡的鸞文感到有趣,才增加他對人生的了解。


尤其是在他面臨泰國經濟風暴、事業受到衝擊時,也因為領悟到神佛的啟示,才安然渡過危機。記得,一九九五年本院應邀參加第三屆世界德教敦誼圓融大會時,曾有來自大陸的朋友,由於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工作,非但對遠方父母掛念不已,且對前途更是茫茫,故想請示神佛以解心煩。本院神佛居於「鸞鳴到處結瑞祥渡緣人」的原則下,慈悲地為他們開示有關前途、婚姻、身體、子女等方面的疑惑,並鼓勵他們在異地仍不忘禱告父母健康,以達到「孝為成功之本」;至於身處異國,卻非「離鄉背井」,而是「男兒志在四方」,舉凡天下無處不是家,皆可有用力之處,故依此抱懷始可作策於國家之未來。


最後祂並分析時局,鼓勵中國人無論身處何地,皆有用力之地,也各有成人成己之時;尤華夏五千年居有天下之大勢,天理循環五百年一天運,中國人自明朝中葉後期即淪落苦境,惟五百年苦盡後自有復始之日;故凡中原人人知所命轉,且逢此機運,皆當為國民竭盡己力,以迎華夏復盈之日。


目前,德教界透過扶鸞,經由神佛的指示,發現一件最震撼人心的事──「找到德教的根源是道教」。當初,由於神佛一再於鸞中開示,故成立「德教尋源委員會」,組織尋源代表團,於是發現廣東潮陽的紫香閣門亭上有「南昌流傳」四字;故又尋到江西南昌,終於在南昌找到了源頭,亦即南昌有座紫陽山,山頂的紫陽宮正是「純陽道壇」的紫金閣,從而印證南昌的紫金閣是德教五百年前的創始閣,並確認「德教的根源是道教」。


此外,從當地文化局的存檔資料中也得到證實,因為資料內容是如此寫的:「潮汕的德教,乃是道教呂純陽祖師的門生由南昌下潮州傳播德教的。」文化院於前年底參加第四屆德教環球大會鸞時,神佛也一再於鸞文中鼓勵本院在高雄創辦「紫雄閣」,並指示尋源委員會的十三位委員負責籌策。事至如今,華僑的德教會實與高雄市文化院本同一家了。


繼續閱讀:(全書55頁):

勉勵掌生文章兩篇-蔡文


勉勵乩掌文章兩篇-蔡文
(一)諸位聖鸞乩手你們好

  聖鸞天下,何處不是親呢?乩手與乩手間的連繫,「人人有貴於己」者,每人都可以從所學內在自證其無限,「我欲仁而仁即至矣」,出自我在別人所學的心中,或在鸞界上有一「誠」字的份量,皆建立於相互間的相濟相惠。我相信為乩手者,其所成就之經驗確多荊棘,「自古有才皆百鍊」,得來並不容易。現在惟有每人抱此一念之互誠,足可以憑恃連繫、相研相成而欣賞。

  今天在「德教紫真閣金禧聖鸞扶乩大會」這個難得的機會裡,與乩手們相處,人人自發泉源,以期相潤,使我感覺無上溫馨;同時能與長輩們相期與道,迥不敢以其相悅自得,或以此簡短披諸楮墨,或有絲毫自矜之意。此無非大道之實踐,其意亦聊以知己和友愛。至道之難,如理之不易得,思與德翁德長們相勉而已。

  德教紫真閣金禧鸞會,今天必有圓滿的結果。相信諸位乩手們所表現的態度和進益,都有碩大的收穫,證明大家發揮鸞鳴天下,充實內在精神,不主觀,不虛構,不自傲,一切尚於自然;此點可說是一種實質的成功。所以,我想把我的思維所得告訴大家:今天我確實期望能因「互相研究和鼓勵」而結合,或為互相支持、感覺滿足而安,或不為互相支持、心不得滿足而安。

  論乩手對「鸞」的實質學問,它是一箇真的可以誠懇用心去付出力量的對象,一筆在手,立時會有使命感,而此付出,實則為主動的創造;所以說:創造是價值之源。莫問揮書對象是善是惡,凡屬能造成的,沒有不用全心全力;而其揮書的精粗,亦屬絕對,不可互相比較。所以,乩手相互之間不許攻乩或疑心,「懷疑,只是無力搏虎,鬥個小雞,以示勇猛。」若真有此攻乩便錯了,會不知不覺地又落入外在思想的計較之下,而立時摒棄了「乩書」的價值。

  提出「道德創造」,將它視為乩手創造的材料,其實也是乩手的人格和責任。文化院汶羅祖師說:「太陽不必宣稱它是生物之主體,因為它所擁有之生命力量,將使得大自然的所有一切自動地跟隨。」這是為乩手之道應擁有的心性。

  事實上,做為一個乩手不是這麼容易,人之智慧愈高,所受的痛苦愈深;誠然乩手是一超越其有限個體之存在。超越自己,即是涵蓋他人他物,對己心所關係的,即自然抱有,欲照顧之、安頓之,使各暢其生、各正其性命;這是乩手的心願。有時候,也會有力不從心的痛苦,尤其在今日,正是一個破裂的時代,客觀的形勢難一時改變,則存在了悲感,正是必然的感受。然這世中,只要天下人普遍都幸福時,為乩手的幸福之感,才是實而非虛。反之,為乩手的非存此心,若眾生正苦,則乩手的幸福之感,雖在當時一刻是真,亦即因與眾生不共命之苦,剎那消失而成虛。故范仲淹說:「後天下之樂而樂」,或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對乩手應有深意在。但願今日藉大會鸞的機會,當在我們有緣之友愛中鞏固連繫,而且相信我們的連繫,亦憑此而為真實,並且永久不滅,使友愛常向光明而永恒。最後祝紫真閣金禧鸞會成功,乩手們靈光煥發、身體健康、前途光明!

  聖罡心法宜肩擔,乩盤詩書奧妙參;
   鸞理融通完太素,會同乩手對世談。

(二)乩手我們是一盞有插頭的燈

為了擁有神的靈力,我們需要做什麼呢?我們必須遵循神的善,和祂的慈悲,及曾為我們制定的當行的軌道。惟有當我們做到時,才有可能與神同在;假如我們任意而行,便不可能。尤其我們有自信,能不去做神告訴我們不要做的事嗎?因為我們具有雙重結構,一是神靈的主體部分,二是心靈的主體部分,這兩者有必要藉著肉身附屬於靈,而合為一體,使靈光通過圓型運動,到達極高的境界;如此,便可以由靈的活動,與宇宙間凡有真理交感,並創造一切。

我們具有一個靜定的心,及止於至善的境界,能超越所有的障礙。當我們在發生靈感之中,會與神連結在一起,擁有神那般創造萬物的靈量,去創造一切(其中包括為人的世界,和靈的世界);加以為別人做事,完成別人的歡喜以後,我們的精神也會倍加喜悅和安慰。其實身為乩手者,這種思想是很誠定的,隨時抱有一種為別人而活的心,與眾生共命,則我心不離眾生、眾生不離我心,作為與神存在的中心。因而神的振動,便是我們的振動;神的智慧,也自然而然傳送到我們的身上,與眾生共享。神與人,兩個音符一起共鳴,它就是「鸞鳴」。

今天我要向紫真閣金禧會鸞大會參加人士所講述的,是有關「乩手」們的人格與「鸞」的價值觀。在座都是代表全世界德教而活躍的宗教人士,所以我要強調的是宗教之目的,和宗教家的使命感,或乩手們應走的方向。

現在世界透過聯合國,尋求的是「如何實現和平及繁榮」?以我的看法,如果只靠政治、經濟、軍事功能,是不能達成全面的世界和平。因為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只能處理外在的問題;而肉體及物質的東西,只有通過宗教的教導,和世界宗教發起的「全面道德生活」,及宗教合一行動,才能觸及生命的內在,與天地神靈感交,使人類有機會得以在行為上、生活上回歸到本性,或回復人與神的本然關係,至於世界大同。

「乩手」在這動盪的世代所扮演的角色,其責任重大。今天我以對乩手們的重視,提出呼籲:我們無論到哪裡,都能建立一個有神聖感、有人格性的基台;我們必須在地上世界建設一個人間天堂,把為乩手的責任感,付諸於鸞鳴天下之中,實現世界全面的道德生活,並創造世界人類的福祉。

以「鸞」與世界和鳴,是「乩手」具有的本質。我們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追逐物質上,我們在這裡,是要發揮我們具有的神的能量,創造一切,並把創造延伸到下一個世界,證明為乩手的是「真」,不是虛!

2012年6月10日星期日

德教講述‧馬貴德


德教講述‧馬貴德


一、德教是什麼?


在未明德教的意義以前,首先要明白 “德”字的涵義。


德字古寫“悳”,從直,從心,那便是表示心地正直的意思,把心直無邪曲的行藏,寫成惠,亦即“德”的形容了。


但是,這是屬於創字者的天真的形容,人們要得到“德”字的名稱和地位,還須要討論到“德”字產生的原因,和人們的智慧與知行了。


因為人類需要生存,所以不免有慾望以及各種尋求生活的思想和行為,而發生許多複雜的事情了,如果人們對於某種事物有不正當的觀念,便會產生某種不正當的沽計和錯誤,因此社會上那些所謂:“不合理智” “不合人情”,“有礙公眾” “妨害自己”。的都情,亦層出不窮的發生了!這種所謂:“不合理智”“ 不合人情”“ 有礙公眾”“ 妨害自己”的事情,我們便叫它“作惡”和“不善”亦即“不德”。所以先哲把“行道而有得於心”的說法來解釋“德”字的意義,是很恰當的!


所以,談到“德”字,便須注意到“智慧”和“知行”的問題,大學一書,程子說是孔氏的遺書,是初學入德之門,開章明義便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便是指出一條作人處世的道路,使人得到尋求生活的方法,對於某種事物不會發生不正當的觀念,因此一切作為,可以圓合理智,圓合人情,不擬公眾,以至不礙自己,而且無人而不自得焉,這便是我們所謂“善”,所謂“德”了。


其次,我們要明白什麼叫做“教”,教字的意義,有二方面的說法,一是“承先”,亦即是“繼往”。一是“啟後”,亦即是開來,前者是“受”,屬於學習和接受先人或先知的教訓,以充實自
己的知識和經驗方面;後者是“授”,屬於傳授他人和教育後輩方面,換句話說:人們必須接受先人或先知的教化去養成良好的道德,同時應須把所得於心的道德再教導後人和不知不覺的人,這便是人類的維持生活和和平幸福的要義。伊尹說得好“大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人類的互助教誨,以得到維持生活的永久與存在,便是這個道理。


德教之所以瀰佈人間,和與人類密切的關係,我們了解此二字的意義,便可思過半矣!


继续阅读(全书25页)



2012年6月9日星期六

近代德教的剖解 - 李光照德长


近代德教的剖解
紫真閣聖委常務顧問 李光照德长


引 言

        縱觀整個德教歷史的源起演變,雖可遠宗中國三皇五帝,其實,那僅就德教涵所融匯的儒道思想而言:若以通過沙盤柳筆的扶扎,奉諸佛仙真的聖諭創立德教會,透過德教會的民間組織,凝聚群體的願力行善佈施,履行宗教使命。佈道弘法,那麼,德教的源起,應始於關聖帝著書【洞冥記】證功,受封榮登玉皇大天尊的這項乩諭神說。


        奉聖諭以紫香閣命名的德教會始創組織,創立於一九三九年,至今不過半個世紀多,歷史相當短暫,德教善信若能遵循關聖帝的身教言教志願去參悟修持精進,就不致流於時下的俗覺偏知,把德教會規為純粹佈施救濟物品的慈善機構,或將弘法利生的師聖殿堂,目為追逐名聲利養的神壇道場!


        眾所週知,關聖帝前世肉身關羽,中國史上婦孺皆曉的三國名將俗號關公;在世為人忠心貫日,義氣薄天,神勇無比,威武不屈,富貴不動,聲色不亂,權位不移,集優秀品質情操於一身的關雲長,不幸難逃因果定律,蒙難超生,證果天界,當為正直之神,豈能為三枝清香所動,貪圖人間香火供養而自降神格。因此,世人若把聖帝當小神來祈求膜拜,非但有瀆玉帝神聖莊嚴風範,同時,也顯示世人無視關聖帝再度降世本懷和濟世渡人悲願。身為德教正信,應給予及時的劃切曉喻,正告世人:“還我聖帝正身神格,莫再把聖帝當小神來拜”,先把關聖帝的神格定位鑒正,德教會力克從世俗的偏見糾正,德教的信仰,才能走向正信之道:德教會的組織,才能擺脫純慈善機構的框框,朝向宗教的廣宣流布,長養德徒的慧命,在佈施修幅的聖道上,兼沐修慧的法書甘露,從而達致圓融的美滿修行,才不致辜負關聖帝【發大悲心,揚大教化】的菩提悲願,和落實玉皇大天尊【正覺開智,超凡化真】的創教使命!



继续阅读(全书19页)

我所見到的"德友"


我所見到的"德友" 
作者:北京鉑淨(黄夏年)
初聞“德教”,是在我國的一些媒體上,知道這是在東南亞華人中間流行的一個宗教性的組織,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內部盛行扶乩的活動。我們這個“東南亞華人宗教文化學術考察團”預定要接觸到許多“德教”的內容。因此離開北京飛往泰國曼谷的5個小時的飛機上,我一直努力地閱讀著有關德教的資料,認真地思考,這些德教的人士會是一些什麼樣的人,我應該怎樣與他們打交道,用什麼樣的語言來交談?出於職業使然,好像自己正在做著阿裡巴巴探寶的工作,感到非常好奇與興奮!出了泰國機場,泰國德教會紫真閣沈忠明閣長率領德友在機場大廳裡熱情地迎接我們,雙方握手,滿耳聽到的是漢語普通話,我們的距離傾刻之間拉近了,一切擔心頓時釋然,當我們聚集在“歡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東南亞華人宗教文化學術考察團‟蒞臨訪問”的橫幅下列隊拍照時,直覺告訴我,我們此行會取得圓滿的成功。為此我對剛才在飛機上的一些想法暗自感到好笑。此後在我們的行程中,每當我站在橫幅面前,與德友們一道面對鏡頭,心裡邊湧動著一股熱流,德友認為“德教一家親”,那麼我們就是“華人一家親”了。泰國的德友給我的第一印像是彬彬有禮,真正地履行了德教“十章八則”裡“以倫常宗守,蹈矩循規,分別尊卑,謙恭遜讓,言行安份”的“禮”則、德教宣稱講平等,凡是教內的人都是德友,平輩的人或稱德兄、德姐,稍長的前輩則稱為德長。我們這些由中國大陸去的學者,被當作親人一般地接待。當我們由曼谷前往淡浮院參觀時,幾個小時的長途車上,陪同的德兄紫真閣的文書何書記不顧旅途疲勞,不厭其詳地輪流向我們介紹沿途的風物、德教的歷史知識等等,讓我們在路上就上了一堂生動的文化課,對德教有了更進一步的感性認識。淡浮院門上的對聯“今生淡浮無二心,天下華人盼統一”。道出了今年88歲的創始人郭豐源先生的心願。這位在海外生活70多年的老人,親自體會到華人在海外生活的變化,於是將畢生的積蓄 2億泰銖拿出,創辦了一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三教為主要表現內容的博物院。在泰國訪問期間,德友們對我們都是非常妥貼禮貌,互相之間也待之以禮,特別是在參加他們為我們表演的恭請師尊和扶乩的儀式,看見德友們跪坐在師尊壇台前面,滿臉嚴肅的表情,虔誠恭敬的心情,手捧乩文仔細研讀,這種心情遠不是你我常人能測的。泰國的旅程十分短暫,我們只是粗略地領略了德友們的禮貌。接下來的馬來西亞德教是我們這次考察活動的重點,時間長達十天。也許由於接觸的時間較長的緣故,馬來西亞的德友更是讓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如果說,泰國的德友因為我們剛開始認識,還沒有來得及深談,雙方處於禮節之中,那麼馬來西亞的德友則讓我們更感受到率直與熱烈的程度了。在泰馬邊境合艾,我們首次遇見了馬來西亞亞羅士打濟陽閣派來迎接我們的勞樹培、黃得順、江登有三位德友,初次見面便沒有那種生人的拘束,當晚我們坐在一起喝啤酒聊天時,大家已經成為朋友,此後的一路上,此三位德兄與我們朝夕相處,陪著我們共同走完了考察活動的全程。大家彼此熟悉之後,我們將三位德兄戲稱“三陪”。“三陪”之一的勞樹培先生,1.80米高的個子,瘦長的身材,今年62歲,是一位退休的小學校長,現在濟陽閣任資料室主任。在一次宴會上,他高歌一曲英文歌驚動了眾人,因為他不光是音色飽滿,而且語音純正,獲得了熱烈的掌聲。馬來西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63年才獲得獨立,但是仍然屬於英聯邦的成員,英語是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並不稀奇。但是,我想說的是,這些海外生活幾十年的德友,個個都是語言天才。盡管他們當中很多人的文化水平並不高,像我們所接觸的一些德友,在生意場上呼風喚雨,問起學歷來,讀完大學的人則不多矣。但是他們都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語、馬來語(泰國的華人會講泰語),還能說到標准的閩南話、潮州話、客家話、海南話等。英語發音平實,說話像在念書;馬來語發音綿綿,聲調不高,平鋪直敘。至於中國傳統的閩南話、潮州話、海南話和客家話等,我的確不敢恭維,因為我自己認為,這些語言的發音既要卷舌,還要帶上“哇”的尾音,與英語和馬來話相比,它們肯定是“生猛”一些了。有時,聽德友之間談話,時而琅琅上口,時而淅淅瀝雨,時而馬達轟鳴,陰柔與陽剛並進,一會兒一個音調,聽起來既讓人摸不著頭腦,又充滿了好奇。對此,德友們一點都不驚奇,因為這是他們謀生的基本工具,為此而感到自豪。相比之下,中國大陸的人倒是掌握的語言太貧乏了,且不說英語玩不轉,其它的地方方言更是雲裡霧裡,聽不懂,講不出。德教自稱五教同宗,這五教之一就有“儒教”。孔子是儒教的教主,被供在的德教的祭壇上。所以海外的德友們都是孔夫子的忠實信徒。雖然他們長期生活在海外,有的已經是第二代或第三代土生土長的華人,但是他們對中國文化仍然相當熟悉,如數家珍。在新馬泰三國,凡是華人的孩子,大多數都要進入華文學校就讀,從小就接受華文母語教育。由於特殊的原因,華文教育在20世紀下半葉被迫停止一段時間,現在又重新恢復了。我們沿途所見的三國華人,幾乎都能說出一口比較道地的廣東味或福建味的“國語”,甚至對一些較為冷辟的成語也能隨手掂出,不得不使人膺服。我們的“三陪”之一的江登有董事,是出生在馬來西亞的第二代華人,且只受過高中教育,但是他的“國語”說得非常流利,我們之間交談沒有任何障礙。每次我們在一起交談,他都會不失時機地用一句妥貼的成語加以提煉和總結,再謙虛地反問一聲“對不對?”相比之下,另一位“三陪”黃得順先生的發音就不太准了。他是1959年從廣東到馬來西亞謀生的,也許可能是在大陸生活過,他的普通話裡廣東方言味道太重。我們教他北京話裡“哥們”的發音,他老是走調,發出的音就像新疆人發音,令我們哭笑不得。由於特殊的原因,在新馬泰三國的華人中間,25歲以上,50歲以下的一批人中有的華語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他們卻都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華語能力。今年48歲的濟陽閣德友黃國文就是一位典型。他是一位出版商,曾在英國留學,英文Very Good,但是華語普通話說不好。我們交談時,急了,滿口英文就出來了。於是我們稱他為“English.黃”。有一次我們談到中國話有一句成語叫做:“到什麼山唱什麼歌”。他很快就學會了,不過,從他的口裡說出來時,變成了“上什麼樹唱什麼歌”了,令我們捧腹大笑,稱他為“Monkey”!?今天我們接觸的許多華人德友都是一些成功人士,他們有自己的工廠、商行、公司等等,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艱辛奮鬥之後得來的。早期的海外華人歷史,是一部悲慘的生活史,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飄泊異鄉,忍受著各種痛苦,以求生存。據新加坡德友黃瑋錚說,他的祖父當年來到這片土地時,身上只有七角錢,晚上睡覺連席子都沒有。在稻田工作時,因為沒有水杯,只能用雙手接雨水解渴充飢。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功了,變得富裕了。因此可以說,每個成功的華人家庭都有一部光榮的奮鬥史或發家史。華人的成功證明了這樣一條真理,即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會有豐碩的收獲,天上決沒有餡餅掉下來,面包要靠自己去掙。體現了德教強調的“廣求見識,審察是非,奮發自厲”的奮鬥精神! 東南亞華人的成功,離不開儒教倫理,也正因為這一點,儒教倫理在德教思想體系中受到了異常的重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十章八則”是德友“修心養性的要綱與生活的宗旨”。其中“十章”之第四章“信”,規定“一諾千金,言重九鼎,誠實無疑。”第五章“禮”,規定“分別尊卑,謙恭遜讓,言行安份。”第七章“廉”,規定“清白不貪,操守高沽,儉樸節約。”這些章條培養了德友的團隊精神,鑄就了他們的職業道德。我們在考察活動中,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在馬來西亞,由於華人對該國經濟和社會公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馬來西亞蘇丹授予局紳、拿督等等爵位。濟陽閣閣長陳鈺標先生就是一位局紳,他身材敦實,慈眉善目,待人親切和藹,彬彬有禮,並沒有給人以高出一頭的感覺。紫雲閣閣長拿督許春疇、紫善閣閣長拿督郭昭榮、紫瑞閣閣長拿督陳文博、新加坡濟雲閣閣長李錦祥、泰國紫真閣閣長沈忠明、紫南閣閣長陳成然等人,皆談吐詼諧,富有情趣,思路清晰,引人入勝,具備了領袖的風采。特別是和我們在一起的三位“全陪”,鞍前馬後,不辭辛苦,對我們像親人一樣,最後大家舍不得與他們分手。在新加坡,負責接待我們的濟雲閣總務與司機都是70余歲的老人,整日奔忙,不亦樂乎,真讓人於心不忍。現在年青一代的德友已經成長起來,他們除了繼承了老一輩的吃苦耐勞的光榮傳統之外,在文化品位上已經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他們對當前德教狀況的分析到位,中肯深刻,深切地感受到在他們對德教的使命感。總之,在“十章八則”熏陶下的德友,溶入了儒教的倫理精神,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作了充分的發揚,同時又吸納了其它宗教的精華,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值得我們重視與研究。 孔子曾經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短短十幾天的走馬觀花的生活,從德友們的身上整整地領略了古代聖賢的真諦不虛。世界是人創造的,歷史是人書寫的,儘管德教現在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有這麼多熱心德教事業的德友的支持,德教的精神、德教德理想在海外焉能滅呢?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德教心典之注释



德教心典之注释

民国卅一年壬牛(一九四二年),汕头陈君德荧,陈君立德诸善信,设鸾于潮安街,奉师命颁名紫和阁。由协天阁关平主裁亲主阁务。并于是年五月廿二日由诸佛仙真降鸾,颁赐德教心典经文,叙述玄旻高上帝玉皇大天尊之救世金章。旻今颁行海内外,万民虔诵,化俗成教。旻于主持德教各阁师尊,则为关平主裁,太上道祖,释迦佛祖,孔祖,耶祖,回祖,纯阳吕祖,筠松杨祖,观音大士,春芳柳祖,宋大峰菩萨,华陀祖师,白云道长,天后圣母,桓侯大帝,周仓将军,济公活佛,鲁班先师,石澳真人陆秀夫相国,黄龙真人,元阳柳师,何野云祖师,财帛星君,玄天上帝,达摩祖师,赵应光福主,与普天神圣仙佛。而无极圣母,玄穹上帝,玄旻上帝,亦持临训导,此德教心典之由来也。


阅读全文: